治療治部落

治療治部落

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

SEN媽與孩子外出大壓力曾被家長推撞 為兒子理性處理衝突 /轉載

  螢火蟲

  Minnie的兒子今年17歲,4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專注力不足、亞氏保加症及讀寫障礙。Angie的兒子現年10歲,3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專注力不足、亞氏保加症。她們在照顧SEN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,而與孩子外出絕對是一個挑戰。

  Minnie分享指其實很多SEN媽媽都怕與小朋友外出,因為SEN小朋友會做出許多不自主的動作,例如會搖手、大叫、自言自語等。而一般人卻不理解他們的行為,會以為SEN小朋友是「傻的」、「神經病」、「撞邪撞鬼」等等。

最大壓力是與兒子外出

  Angie亦表示其實在兒子5歲前,她每天最大壓力就是下午要帶他到遊樂場。兒子有過度活躍症,所以對「放電」有很大需求,一定要外出。Angie剖白兒子放電的那一小時,是她每日最辛苦的時候,因為要時刻關注兒子的行為和狀況:「其他家長與小朋友到遊樂場,可以在旁邊談話、玩遊戲、上網,我就是很大壓力的,跟着他整個遊樂場遊走。」

  她指兒子的規矩、排隊觀念,以及與人保持距離的能力較弱,時常與人發生肢體碰撞。而且他見到想玩的設施,就會立即衝過去,不會排隊也不會等:「排隊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可能的,一秒已經是很久,或者是永遠的感覺。」

猶如保鑣要隨時候命

  Angie指自己好像成了兒子的保鑣般,要時刻跟著他亦有隨時可能要調停。Angie最擔心兒子會弄傷他人,而也的確發生過,當時她需要處理及調停那些狀況。兒子曾試過弄傷自己,不過她當時卻能冷靜地處理。她回想起當時每天要帶兒子到遊樂場,就心有餘悸:「那一個小時對我來說,回想起都有流汗的感覺。」

兒子被家長推撞 媽媽為做榜樣只能抑制怒火

  她回憶兒子3歲時,有次到在遊樂場遊玩時,他站在滑梯口,不肯讓後面的人。僵持了一段時間後,有位爸爸忍不住大力推開他,更指責他的不對。Angie見狀既憤怒又傷心,雖然兒子不守規矩,做錯了,但成人出手推一個3歲的小朋友實在不妥。她很掙扎應該如何處理,到最後決定要作示範,讓兒子看應如何好好處理衝突。

  「我鼓起所有勇氣,與那個爸爸溝通,我首先道歉:『是兒子沒有守規矩,同時,我們可否用另外一些方法去處理呢?可否用說話去解決,或者嘗試找到家長去商量如何處理,而不需要出手?』當時我的感覺十分深刻,我很想為兒子做一個示範去處理衝突,亦覺得非常的艱難和辛苦。」

  最後那位爸爸也理解Angie的想法,其實他的行為也是出於保護自己的小朋友。那位爸爸推開Angie兒子的時候,其實也變成了一位小朋友,當刻他很焦急,希望對方走開,所以出手推撞兒子。

衝突也是學習機會

  Angie希望將這次的經歷視為學習機會,讓兒子學會用理性方式處理衝突:「他(兒子)將來在社會,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。當時我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就是示範,就是如何用說話,或是理性的方式去處理衝突。」

(本文轉載自香港01 2022-12-29 親子)

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

「賽馬會家伴毅行計劃」情緒抗逆公開講座系列

 從特殊到非凡

照顧特殊學習困難(SEN)孩子的技巧及個人情緒舒緩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watch/live/?ref=watch_permalink&v=365986738464152

由一位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主講

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

照顧腦癱兒29年 港媽揹兒求醫早夜輪班:我不覺得是壓力/轉載

  張沛

 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長大,但有時上天開了玩笑,媽媽又要如何擔起照顧折翼天使的責任?今年踏入30歲的嘉明,自小患有大腦麻痺症,日常生活都需依靠他人幫忙。已年近6旬的媽媽,至今仍不辭勞苦照顧兒子,未曾抱怨過一句;究竟是怎樣的信念支持著她?

出世時臍帶纏頸致殘

  1992年在東莞出世的嘉明,生產時因臍帶纏頸,一度須住進溫箱。媽媽不久被醫生告知,兒子患有腦癱症。從這一刻起,媽媽便踏上揹著兒子四處求醫之路。嘉明有一個比自己大2年的姐姐,媽媽回憶,女兒在8個月時已學會走路,但嘉明到1歲多時連坐著都不會,只能躺在床上。而在四處求醫的過程中,曾有醫生問過媽媽,有沒有考慮不要兒子。媽媽這樣回答:「我反問醫生,「不要他」的意思是什麽?他們只表示「醫院會幫忙處理」。我説,我不會不要他。」

  後來,嘉明隨媽媽申請單程証來港。媽媽帶他到母嬰健康院做智能測驗,結果顯示嘉明智力正常,但四肢肌能發展受阻。經轉介,嘉明再到南葵涌醫院兒科專科求醫,醫生表示嘉明有痙攣問題,安排他做物理治療、言語治療等。於是,媽媽每星期揹著嘉明去做3次治療;不做治療的日子,媽媽也揹著他到處奔波。

家人給予支持

  日子一天天過去,嘉明慢慢長大,學會了走路。約8歲時,負責治療嘉明的骨科醫生說,嘉明需要進行大手術,否則再長大些,雙腳就會因力量不足無法行走。於是,嘉明在9歲時第一次進行了「放筋手術」,再做脚腕矯形手術——腿部上螺絲,石膏打到膝蓋處,術後40日才能拆除石膏。10歲時的暑假,嘉明的另一隻腳進行了同樣的手術。媽媽回憶,家人在這段時期給了不少支持:「當時家裏的親戚在大陸,也輪流來服侍他;去廁所要搬搬擡擡。我哥哥見我揹著嘉明辛苦,也會幫我抱,他一直都幫忙照應很多。後來嘉明13歲時候,做手術拆掉了腳上兩個螺絲,我爸爸也一起幫忙照顧。有時女兒也會幫忙煮飯,照顧嘉明飲食。丈夫年紀大了,平時和嘉明去街,也可以幫忙照應一些。」

兒子校内外表現活躍 令媽媽欣慰

  媽媽表示,在嘉明幼兒園到中學期間,她都照顧得很辛苦。直到嘉明約14歲時,他們搬到了大一些的環境居住,出入才變得比較方便。而嘉明在特殊學校完成中學課程,活躍的表現也讓媽媽感到欣慰:「他在學校很活躍,有活動就參加。有港隊教練還到他們學校,選中了他在09年去日本參加殘奧會比賽。他很擅長硬地滾球運動,贏過很多獎牌。學校也讓我放心,讓他自己活動。他反而還會落樓到馬會買馬,經常認識朋友。一些叔叔和他聊天,給他貼士。有時和他出去,他會和那些叔叔打招呼,我很驚訝嘉明會認識他們。」

  除了體育運動,嘉明在畢業後也積極進修、找工作。他修讀過平面設計課程,在香港復康會、東薈城停車場工作過,也做過電話接線生。疫情期間,嘉明也會用電腦上課,增值自己。可惜一直無法獲得新的工作機會,即使不斷向勞工處遞交申請,也始終不獲回覆。

  但幸好,嘉明一家獲得社工支援,參與了賽馬會「樂在照顧」計劃——香港耀能協會照顧者支援服務。計劃為他們申請各種社區資源上提供協助,嘉明媽媽也透過計劃參與不同活動,學會如何減壓放鬆,及學習放手讓兒子獨立成長,並學到更多照顧技巧,避免令自己受傷。

  而嘉明亦透過計劃參與更多培訓課程,學習與人相處、面試技能,更獲得實習工作機會,發揮設計天份,為中心設計刊物。媽媽表示,獲得支援後,感覺開心了很多。社工隨時都會接聽電話,樂意幫忙解決很多問題,讓嘉明媽媽避免鑽牛角尖。她希望,政府能撥放多些資源給這樣的照顧者中心,幫助更多照顧者情緒和殘疾人就業問題。

1個信念支撐照顧決心 盼望兒子自立

  如今,媽媽已年近60歲,多年來不僅要全職工作,甚至早夜輪班掙錢,同時要照顧兒子,打理家中大小事務,照顧壓力不言而喻。但是,當媽媽想起過去那段日子,她只淡淡表示:「我不覺得是壓力,只覺得有很多事要做,一件接一件,覺得很累。什麽原因令我堅持?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呀。是自己的孩子,當然多辛苦都要照顧他,這是我的責任。」

  講到對兒子的期盼,媽媽表示,期望他身體健康,將來可以自立照顧自己,因父母都有老去的一天。而媽媽的堅毅,嘉明亦深深體會到,他窩心擁抱媽媽,向她致謝:「多謝媽咪,一路以來照顧我咁多,沒您就沒我!」

(本文轉載自Topick 2021-10-11 健康 )

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

香港大學賽馬會家伴毅行計劃

當中有一篇文章,題目是"甚麼是情緒抗逆力?",當中跟據文獻,有六種方法提升情緒抗逆力,包括情緒彈性、應對能力、善待自己、共通人性、家庭支援及社交支援。有文獻的支持,相信成效會顯著。當中有些專業名詞,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再請教專業人士。

減壓情識

該軟件有測試讓用者先了解自己的壓力水平,然後提供六種輕鬆樂曲和十二種情境自行選擇播放播影。用者可透過心晴日記來表達個人感受。最後軟件亦提供壓力管理及憤怒處理的方法。該軟件能夠讓用者簡易地認識及體驗減壓的方法。

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

嚴重智障兒天生小腦得一半不懂說話 母親放棄院舍宿位:不想他等人照顧/轉載

  黃泳欣

  身體殘障、沒自理能力,不等於只能被照顧。現年23歲、嚴重智障的Jason因先天小腦發育不全,16個月大仍不懂爬行,無法言語,走路、學習能力也受影響。為把握黄金治療期,Lilian決心辭職,一面照顧,一面進修,並試盡各樣治療方法和偏方。為切合Jason的學習需要,他們回流香港,讓兒子入讀特殊學校;為讓兒子持續學習,不只是被照顧,他們寧放棄院舍提供的宿位。

  「我知道有黄金治療期,常說兒童發育到5歲就會慢下來,所以,我沒時間去浪費。」

  Jason出生於加拿大,嬰兒時期很精伶,看起來與常人無異。惟至16個月大,Lilian發現兒子仍不懂爬行、經常流口水,身體無法平衡,遂帶他求醫。兒科醫生指各人發展程度不同,著她勿焦急。為求答案,她請物理治療師檢查,結果發現Jason肌肉不由自主地震動,出現不協調、乏力問題,是肉眼無法察覺的,估計是腦部出毛病,建議去做磁力共振掃描(MRI)。

  及至兩歲半,獲安排做MRI後,Jason才被診斷出先天小腦發育不全,小腦僅為正常人的一半,無法用言語溝通,也無法站立、走路,惟產檢時均無法驗出。為把握治療時機,Lilian毅然辭去工作,當全職媽媽10年。

  診斷前後,她為兒子看過很多書,找尋各種訓練腦部的方法,例如物理治療;亦試過舌針、氣功、印度草藥、中藥、礦物鹽療法等。甚至乎,Lilian想修讀語言治療,但最終她選讀心理學學士課程,進修兒童腦部發展方面的知識,冀能幫助Jason。

  平衡力曾是長期訓練項目。其中一項物理治療是,讓Jason走上平衡木,訓練其反射反應,令他想方法「救自己」,不致跌倒。就連家居配套,Lilian亦準備妥當──在地庫自行搭建「馬騮架」、韆鞦等,她稱:「彷如一個治療室。我也服了自己,但不試可能會後悔。」

為兒子感自豪 不執著治好毛病

  「有時也會教至灰心,因為付出了努力,未必一定有成果,但我仍然為兒子感到自豪。」

  教導身體有缺陷的孩子,要花更多時間和耐性,成長節奏各有不同。Jason於1、2歲時學會叫爸媽,但於2、3歲被訓練至學會背唐詩,6歲升小學時才學ABC。今天學會了,明天就忘了,是Jason日常學習的寫照。「譬如教他學英文字母ABC,你們教一個學期,我可能教他五、六年,每一天也教ABC。」Lilian已習以為常,因明瞭孩子的特性。

  看到兒子每一個進步,她也很開心。她一臉欣慰地說,滿足感最大的是,見證兒子由不懂爬行,到爬得好像蜘蛛俠般。但她不諱言,當時兒子每日爬一公里。惟密集的訓練,也令Lilian失去自己的生活。

  兒子9歲時,Lilian大病一場。她自我反思,明白到兒子的身體不能逆轉,自己卻過於執著,「想修復問題,很想他正常,想治好他」。經此一役,Lilian改變人生焦點,先聚焦在自己健康上,並學會跟兒子的步伐一起成長。

  「很多人也問我,為何不多生一個小孩?但我想把時間、資源主要用來幫助Jason。我覺得上帝給我這個兒子,是有使命的,我會盡力幫助他。」

  Lilian更自製教材,並用「adaptor mouse」,助他控制滑鼠,看到圖像在電視螢幕上移動。「雖然他玩不了遊戲機,但他也有可學習的事物。」

回港讀特殊學校 把握學習機會

  踏入青春期,Jason小腦縮小,平衡力轉差,其後由中度變為嚴重智障。當年居住之地只有融合學校,沒合適的特殊學校,故他們回流香港,以切合兒子的需要。為照顧Jason,夫婦倆變換角色,男主內,女主外,丈夫成為「湊仔公」。Lilian解釋:「因為兒子已長大,我再也抱不起他。」經商量後,丈夫同意全職照顧兒子。

  12歲那年,Jason回港入讀為中度智障人士而設的中學,16歲時轉讀靈實恩光學校。因機能衰退,畢業後就讀靈實恩光成長中心──專為嚴重智障青少年提供過渡期之持續學習平台,幫助等待成人服務及家庭照顧有困難的人士。在成長中心,Jason每星期上學,接觸中英數、視覺藝術等知識,亦接受適切的物理治療和訓練。

  縱使無法用言語溝通,但Jason知道別人對他說話,對不同顏色、光線也有反應,喜歡刺激的事物。

  「我不會因為有個傷殘的兒子而不敢外出,我們照樣在社區裡遊走。」疫情前,他們一家每年也去旅行。Lilian稱:「他有視像神經萎縮的問題,所以我們想在他仍看得見的時候,讓他多看看這個世界。」

放棄院舍宿位 不想只被照顧

  2020年疫情爆發後,學校一度改上網課,但對Jason這群學生而言作用不大。同年,Jason獲派院舍宿位,令夫婦倆甚是糾結。因疫情緣故,一旦入住,就難以外出,他們甚是不捨,擔心長期無法相見。另一方面,他們想兒子在成長中心鍛鍊、學習,與老師、同學互動。

  「我們想他做的是,繼續學習。若入住院舍的話,他只會一直被人照顧,可能每天等人餵飯,等去廁所、等洗澡、等睡覺……這不是我們想要他過的生活。而且他們有權利在社區生活,所以我們拒絕院舍提供的宿位。」

  今年,靈實恩光成長中心因配合發展,需另尋校址。Lilian為此感憂慮,很想趁兒子仍有能力時,讓他繼續學習。她坦言:「他們需要一個地方,每天上學,繼續學習,腦部受刺激。因為不用腦袋,它就會衰退(use it or lose it);不只腦袋,肌肉也是。所以,他們在成長中心學習是如此重要。」

  對Lilian而言,能見到兒子身體狀況穩定,持續學習,就是她目前最大的心願。

(本文轉載自Topick 2022-07-01 健康 )

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銀髮明燈

東華三院「修租易」長者自住物業代理計畫,為有意入住院舍或已入住院舍的長者,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案,用租金補貼院舍費,減輕他們經濟上的負擔。軟件內有代代平安計算機,幫助用者估算支出及收入。另外,軟件會簡單教授一些法律知識,如果長者想了解更多,建議登入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網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