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療治部落

治療治部落

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

嚴重智障兒天生小腦得一半不懂說話 母親放棄院舍宿位:不想他等人照顧/轉載

  黃泳欣

  身體殘障、沒自理能力,不等於只能被照顧。現年23歲、嚴重智障的Jason因先天小腦發育不全,16個月大仍不懂爬行,無法言語,走路、學習能力也受影響。為把握黄金治療期,Lilian決心辭職,一面照顧,一面進修,並試盡各樣治療方法和偏方。為切合Jason的學習需要,他們回流香港,讓兒子入讀特殊學校;為讓兒子持續學習,不只是被照顧,他們寧放棄院舍提供的宿位。

  「我知道有黄金治療期,常說兒童發育到5歲就會慢下來,所以,我沒時間去浪費。」

  Jason出生於加拿大,嬰兒時期很精伶,看起來與常人無異。惟至16個月大,Lilian發現兒子仍不懂爬行、經常流口水,身體無法平衡,遂帶他求醫。兒科醫生指各人發展程度不同,著她勿焦急。為求答案,她請物理治療師檢查,結果發現Jason肌肉不由自主地震動,出現不協調、乏力問題,是肉眼無法察覺的,估計是腦部出毛病,建議去做磁力共振掃描(MRI)。

  及至兩歲半,獲安排做MRI後,Jason才被診斷出先天小腦發育不全,小腦僅為正常人的一半,無法用言語溝通,也無法站立、走路,惟產檢時均無法驗出。為把握治療時機,Lilian毅然辭去工作,當全職媽媽10年。

  診斷前後,她為兒子看過很多書,找尋各種訓練腦部的方法,例如物理治療;亦試過舌針、氣功、印度草藥、中藥、礦物鹽療法等。甚至乎,Lilian想修讀語言治療,但最終她選讀心理學學士課程,進修兒童腦部發展方面的知識,冀能幫助Jason。

  平衡力曾是長期訓練項目。其中一項物理治療是,讓Jason走上平衡木,訓練其反射反應,令他想方法「救自己」,不致跌倒。就連家居配套,Lilian亦準備妥當──在地庫自行搭建「馬騮架」、韆鞦等,她稱:「彷如一個治療室。我也服了自己,但不試可能會後悔。」

為兒子感自豪 不執著治好毛病

  「有時也會教至灰心,因為付出了努力,未必一定有成果,但我仍然為兒子感到自豪。」

  教導身體有缺陷的孩子,要花更多時間和耐性,成長節奏各有不同。Jason於1、2歲時學會叫爸媽,但於2、3歲被訓練至學會背唐詩,6歲升小學時才學ABC。今天學會了,明天就忘了,是Jason日常學習的寫照。「譬如教他學英文字母ABC,你們教一個學期,我可能教他五、六年,每一天也教ABC。」Lilian已習以為常,因明瞭孩子的特性。

  看到兒子每一個進步,她也很開心。她一臉欣慰地說,滿足感最大的是,見證兒子由不懂爬行,到爬得好像蜘蛛俠般。但她不諱言,當時兒子每日爬一公里。惟密集的訓練,也令Lilian失去自己的生活。

  兒子9歲時,Lilian大病一場。她自我反思,明白到兒子的身體不能逆轉,自己卻過於執著,「想修復問題,很想他正常,想治好他」。經此一役,Lilian改變人生焦點,先聚焦在自己健康上,並學會跟兒子的步伐一起成長。

  「很多人也問我,為何不多生一個小孩?但我想把時間、資源主要用來幫助Jason。我覺得上帝給我這個兒子,是有使命的,我會盡力幫助他。」

  Lilian更自製教材,並用「adaptor mouse」,助他控制滑鼠,看到圖像在電視螢幕上移動。「雖然他玩不了遊戲機,但他也有可學習的事物。」

回港讀特殊學校 把握學習機會

  踏入青春期,Jason小腦縮小,平衡力轉差,其後由中度變為嚴重智障。當年居住之地只有融合學校,沒合適的特殊學校,故他們回流香港,以切合兒子的需要。為照顧Jason,夫婦倆變換角色,男主內,女主外,丈夫成為「湊仔公」。Lilian解釋:「因為兒子已長大,我再也抱不起他。」經商量後,丈夫同意全職照顧兒子。

  12歲那年,Jason回港入讀為中度智障人士而設的中學,16歲時轉讀靈實恩光學校。因機能衰退,畢業後就讀靈實恩光成長中心──專為嚴重智障青少年提供過渡期之持續學習平台,幫助等待成人服務及家庭照顧有困難的人士。在成長中心,Jason每星期上學,接觸中英數、視覺藝術等知識,亦接受適切的物理治療和訓練。

  縱使無法用言語溝通,但Jason知道別人對他說話,對不同顏色、光線也有反應,喜歡刺激的事物。

  「我不會因為有個傷殘的兒子而不敢外出,我們照樣在社區裡遊走。」疫情前,他們一家每年也去旅行。Lilian稱:「他有視像神經萎縮的問題,所以我們想在他仍看得見的時候,讓他多看看這個世界。」

放棄院舍宿位 不想只被照顧

  2020年疫情爆發後,學校一度改上網課,但對Jason這群學生而言作用不大。同年,Jason獲派院舍宿位,令夫婦倆甚是糾結。因疫情緣故,一旦入住,就難以外出,他們甚是不捨,擔心長期無法相見。另一方面,他們想兒子在成長中心鍛鍊、學習,與老師、同學互動。

  「我們想他做的是,繼續學習。若入住院舍的話,他只會一直被人照顧,可能每天等人餵飯,等去廁所、等洗澡、等睡覺……這不是我們想要他過的生活。而且他們有權利在社區生活,所以我們拒絕院舍提供的宿位。」

  今年,靈實恩光成長中心因配合發展,需另尋校址。Lilian為此感憂慮,很想趁兒子仍有能力時,讓他繼續學習。她坦言:「他們需要一個地方,每天上學,繼續學習,腦部受刺激。因為不用腦袋,它就會衰退(use it or lose it);不只腦袋,肌肉也是。所以,他們在成長中心學習是如此重要。」

  對Lilian而言,能見到兒子身體狀況穩定,持續學習,就是她目前最大的心願。

(本文轉載自Topick 2022-07-01 健康 )

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

銀髮明燈

東華三院「修租易」長者自住物業代理計畫,為有意入住院舍或已入住院舍的長者,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案,用租金補貼院舍費,減輕他們經濟上的負擔。軟件內有代代平安計算機,幫助用者估算支出及收入。另外,軟件會簡單教授一些法律知識,如果長者想了解更多,建議登入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網頁。

Learn to Read - Duolingo ABC

本應用程式可按學童的年齡選擇學習內容,學童會學習英文生字、文法,學習書寫筆劃、字母,閱讀理解。內容容易理解及學習。由於軟件全部用英語,需要家長或導師從旁指導。

詳細介紹:https://resopedia.crehab.hk/view.php#1380

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

單親媽不懂育兒受原生家庭影響打罵管教 因一契機扭轉關係 /轉載

  螢火蟲

  現時2歲的謙謙,於9個月大時因父母離異而暫與父親一同生活。半年後,謙謙再度與媽媽Carman一起生活。久別重逢,母子關係卻沒有變得更親近,媽媽因為缺乏育兒知識,又深受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,所以未能適當處理謙謙的需求。後來他們參加了香港小童群益會的「恩童計劃」,在社工的協助下,母子兩人都成長了不少,關係也變得更緊密。

母子久別重逢 再見卻感陌生迷茫

  謙謙出生到9個月大期間,一直都是由媽媽獨力照顧,直到他9個月大後,父母決定離婚。由於Carman需要全力工作賺錢,所以由父親照顧謙謙,而她半年來都沒有時間探望兒子。後來父親不想再照顧孩子,所以她只好放棄工作當全職媽媽,靠綜援支撐生活。

  Carman坦言她沒有照顧小孩的經驗,所以一開始只能透過網上資訊學習照顧兒子,而母子間有大半年時間沒有見過面,兩人關係變得生疏,而這段期間兒子長大了不少,開始會鬧情緒,但Carman卻不清楚他的需求,時常感到迷茫,不知要怎樣應對,更會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兒子:「每次佢一喊我就發癲:『點呀,你又咩事呀?』」

經轉介參加恩童計劃 學習育兒相處

  後來Carman帶謙謙到母嬰健康院檢查時,醫生發現她缺乏育兒知識,所以轉介他們參加香港小童群益會的「恩童計劃」。她參加「恩童計劃」後接受了社工使用《兒家.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》為標準進行家訪,社工按量表指標評估家居環境及謙謙的成長發展狀況,針對謙謙在大小肌肉運用、社交及溝通方面的需要,提供相應的玩具如推拉音樂玩具車、拼圖、穿繩積木等,讓謙謙透過玩樂進行訓練。

  Carman亦按社工建議每星期帶兒子外出,到「童喜點」或公園玩耍,增加兒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,了解到即使家庭資源不多,仍可為謙謙提供全方位優質刺激。此外,她除了與兒子一同參與親子遊戲小組,亦加入了為家長而設的養育小組,逐步學習與孩子相處。

了解原生家庭影響 一改管教方式

  Carman的原生家庭對她的性格有很大影響,她指小時候與沒有父母沒分別,由於她是家中長女,所以父母對她較為嚴苛,只要一做錯事就會被打、被罵,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護。她深受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,不知不覺地把父母的一套用在兒子身上,難以照顧兒子的情緒需要。

  後來Carman參加了計劃中的「安全圈課程」,她察覺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,不再複製父母的管教模式,她反思並學習用新的方式與孩子相處,建立安全依附關係。過程中她更了解自己,例如知道自己為何容易對孩子發脾氣,為何見到孩子哭泣會有強烈情緒等,也學懂接納負面情緒:「人就算有負面情緒都係正常,無論BB定係大人都會有唔好嘅情緒,應該畀佢哋發洩出嚟,而唔係屈喺心入面。」

  她會經常向社工訴說自己的感受,社工會聆聽之餘,也會建議她用合適的方法應對:「佢哋講咗一句好重要嘅說話:『如果你覺得自己情緒唔OK嘅時候,唔係用打同鬧,你可以離開現場,冷靜咗先再處理仔仔嘅情緒。』慢慢習慣咗之後,(相處上)就真係好好多。」

兒子學會表達情緒 母子關係更緊密

  她改變了與謙謙的相處方式,以前她不明白孩子需要關心、擁抱,也不了解原來相處時多形容當下的行為能有助孩子發展,但現時她會用更多兒童為本的方式回應他,亦按量表指引,減少喝斥兒子,改以擁抱傳達情感。

  Carman由最初不知要如何照顧兒子的生活,到後來能好好組織他們的生活,與兒子有更多優質互動。久而久之,謙謙也願意表露情緒,與媽媽的關係變得更緊密:「佢連睇YouTube都會望過嚟話:『媽咪?』,就算而家瞓覺都會話要拖手仔瞓。」

  「佢由一直口頭禪咁叫『媽媽』,到突然之間會識叫『媽咪~』,成個感覺已經好唔同,話膊頭好痛佢又會真你會幫你揼骨,或者佢會突然間行過嚟攬住你,呢啲係言語形容唔到嘅滿足感,你知佢真係已經長大。」

回頭一看原來進步不少

  謙謙的進步以及Carman的努力,連謙謙的父親都感受到,他更感謝Carman的付出:「佢爹哋間唔中都會接佢,佢都話真係多謝我花時間帶佢上堂。佢(謙謙)由初初咩都唔肯講,到返嚟我度住之後,慢慢真係開始識得表達自己。有時會諗:『佢有進步咩,我又唔覺喎?』但到呢一刻再睇返,發現佢真係識講多咗好多嘢,同埋開始識表達自己。」

(本文轉載自香港01 2023-02-14 親子。 )

「疫」要繼續做復康

安在家中也可繼續進行訓練?因應疫情,Y Care女青賽馬會青健坊製作了4條運動及訓練短片,內容包括上肢及下肢運動、口腔及吞嚥訓練和認知訓練,希望鼓勵大家除了到中心進行積極復康外,也在家中進行一些簡單訓練,持續復康。 

 * 進行訓練時必須注意安全及量力而為。如有疑問,請先咨詢你的醫生或治療師。

「疫」要繼續做復康 – 言語治療篇 
內容︰居家口腔健康操,包括嘴唇練習、舌頭練習、吞嚥練習,以及說話練習  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ZM56VFJD_k 

「疫」要繼續做復康 – 物理治療篇(上) 
內容︰居家伸展運動,包括腰部、上肢、背部的運動 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JxgjhhVCDU8 

「疫」要繼續做復康 – 物理治療篇(下) 
內容︰居家運動,處理久坐、關節僵硬、血液循環欠佳、水腫的情況 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hRjBuEwRHs 

「疫」要繼續做復康 – 職業治療篇
內容︰長者居家認知訓練,包括衣夾歸位、猜謎解碼,以及尋寶遊戲 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-LF6uQsOCUI

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

觸智多謀2

「觸智多謀」應用程式共有兩個,特別為嚴重智障或肢體傷殘的兒童而設計,它有多項的特點,包括採用簡單的觸碰操作,並以色彩吸引的圖像及聲效,觸碰點範圍寬闊,不限方向,兒童容易操作,兒童只需輕踫螢光幕便能獲得有趣和合宜的聽覺和視覺的回饋,大大增加兒童主動參與的興趣,誘發他們重複地自主控制肢體;除此之外,它加入了嚴重弱能兒童學習和訓練的元素,範圍包括感官反應、基礎認知、社交互動和情緒氣質;同時,主題圍繞兒童身邊的事物,讓他們從遊戲中學習。

關愛共乘

本應用程式近日提供升級版,提供五項功能,服務長者、輪椅人士、視障人士及聽障人士,以方便市民使用港鐵服務。港鐵公司提供youtube短片介紹當中四項功能,用者可以先連結了解。

(1) 長者的行程指南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prRTSm-Unw

(2) 輪椅人士的輪椅活動摺板預約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Bh4HS6EfKw

(3) 視障人士的站內導航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ESxxW5R0dg

(4) 聽障人士的非緊急站內求助及關門提示閃燈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wIWx17jDBs

另有報導介紹其他港鐵無障礙設施及關愛共乘服務 (8:54-15:06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6KryCLLG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