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太太
雖然特殊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診斷更要提供改善和服務,但是身為母親和教師的我覺得,改善和服務是幫助孩子的終極目標,而診斷是幫助孩子及周圍成人去面對問題的第一步。有健康的成人才有健康的孩子,特別是學障孩子更需要父母師長的諒解和接納,遺憾的是孩子本身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,只知道與眾不同,父母更是一頭霧水,在擔心、疑惑和低成就中,帶著孩子一路跌撞,因而對孩子做出不適當的教導或過高過低的要求。專業的診斷正是我們迫切的需求,不但帶領父母走出困惑,更能讓問題清楚的呈現,當然這也得靠父母密切的配合,畢竟每個個案都有個別差異。
以我女兒為例,從小就讓人覺得不對頭,做智力測驗又沒問題,但連保姆都說她與眾不同。在日常生活上,一直到八、九歲前穿衣、穿鞋總是反向,遊戲方面不敢坐搖搖椅,不敢看流動的水,所以河邊海邊是她的最怕,起初我們以為她是膽小,也就不以為意。與小朋友玩「一二三木頭人」,別人都停止時她一定向前跨一小步,屢試不爽,結果是沒有人願意跟她玩,漸漸地變成班上的獨行俠,整天在學校可以不和別人交談一句話;班上換座位在大家坐定後,她總是還找不著自己的位置;美勞作品在國中以前似乎是沒有做成過一樣;學校做體操時,她成為同學指責的對象,因為她的動作配不上音樂,永遠慢半拍,造成全班動作不整齊;老師宣布或交待的工作,她總是記不清等等不勝舉的「不一樣」,她終於成為班上弱勢的弱勢,同學欺負的對象。每學期與老師溝通不見改善,看神經科門診又沒有問題。
然而,在家中她是個善體人意的孩子,文靜善良,常常善良得讓人心疼,對於人性的觀察入微,對語辭的應用和技巧又令人驚訝她的天分,但是她的問題又真的是一蘿筐:方向上她是個大路痴;讀到國三,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位置仍不清楚,學過的地理知識,即使是強背起來,二三天後也是一片空白;東西永遠亂七八糟;讀書時手永遠玩著物品;一點風吹草動,她都可以分散注意;幾乎天天都在掉東西;課文(國英皆然)好不容易背好了,默寫一定漏字……。這種種的問題又讓人對她不得不嚴加管教,接踵而來的是情緒困擾。
及至國三,她對自己有較多的認知,才開始清楚描述自己的狀況。她說自己真的看不出東西的混亂;聽到老師口頭宣布,尤其是數字方面(日期等)就一片混亂;周圍些微吵雜即無法專心(比一般人對噪音的忍受力低很多)。做操、美勞、童軍結繩等,有順序性的東西特別記不住,默書、數學計算也很容易混亂(缺乏組織力)……。聽到孩子一次次的表白,我所有的是一疊疊的抱歉和淚水,在一般正常管教下,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自尊、自信和對人的信任。
另外,特別值得一提的,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,曾遇到一位國文老師發覺她的問題,在背書方面給予個別差異的測試。老師發現用口頭背誦的方式,當孩子漏句時,給予些微提示她可以背得很好,如果要她默寫可能要花費數倍於別人的時間,一次次的補考,才可以完整無缺,對她的國文能力提升卻毫無助益,反而消磨了她的學習樂趣,剝奪了她的運動休閒時間,以致每下愈況。在此我不但感謝這位老師發現孩子不是偷懶而背不好,且願意私下抽空聽孩子背書,更讓我深信學障孩子的學習是可以改善的,只要用對了方法,孩子一樣可以成為快樂善良的有用之人。
寄語特教學界為這些被忽略的孩子再加把勁吧!我們需要更多特教的專業知識來認識學障,幫助他們,也謝謝各位為他們辛苦的付出。再次感謝洪儷瑜教授及李瑩玓老師給予的多方協助和付出。
(本文轉載自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出版之《學習障礙資訊站》第15期。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