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照顧兒子,父母能付出什麼?一位工程師為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(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,簡稱SEN)的兒子,多次放棄事業,20年內3次辭職!
林博龍(Ronald)是一位工程師,兒子今年23歲。他的兒子兩歲半時於健康院做評估,被發現與人相處時沒有眼神接觸、不會說話,最初評估認為是聽力有問題,後來確定他患有自閉症和中度智障。Ronald是個喜歡玩樂的人,本來想與兒子做各種事情,教他玩耍;身為名校教師的太太亦期望兒子入讀自己任教的學校,這些都隨著兒子被確診為SEN而落空。
教SEN小孩的困難
Ronald初時用傳統方法教育兒子,但他連基本中英數都無法學會。他認為兒子學習未如理想,是因為不夠專心、努力,有時他的情緒到達臨界點,更會體罰兒子。面對父母壓迫,兒子脾氣變得很大,摔擲物件、打咬父母時有發生。儘管如此,Ronald從不放棄,他慢慢了解到每個人的學習程度有所不同,面對兒子的情況,他調低期望,盡心教導。每當兒子學會一樣新事物,Ronald就會有很大的成功感,上廁所、洗澡等技能,全由Ronald親自教授,現在兒子已經有自理能力。至於學習知識方面,Ronald不再強求,直到今天,他仍在教兒子數一至五。
為兒子三度辭職
為了照顧兒子,Ronald在20年內3次辭職。第一次是兒子5歲的時候,由於兒子對事情極為固執,例如每天上學要走同一路線,為改善兒子的固執行為,Ronald放棄工作,每天陪伴兒子走不同路線上學。
第二次是兒子11歲的時候,Ronald工作期間接到電話,要他立即回家。Ronald趕到家,經了解才知道兒子做出自殘行為,鄰居出手阻止,雙雙受傷。Ronald發覺兒子踏入青春期,情緒起伏很大,遂再次辭職照顧兒子。
第三次是兒子完成中學課程到展能中心工作,因為需要跨區上班,Ronald又再辭職,每天接送兒子。這次辭職,他預計需持續十數年,直至兒子獲派政府院舍宿位。
用愛心代替打鬧
Ronald在教會遇上一位社工,同是SEN小孩的家長,兩人除了交流經驗,他還教導Ronald怎樣去愛兒子。一次到錦田農莊遊玩的教會活動,Ronald兒子情緒失控,要三個人才能制伏他。回家以後,Ronald沒有打鬧,他以關心的方式與兒子祈禱、唱詩、用言語表達愛。
自此,父子建立起每晚唱詩祈禱的習慣,現在兒子不單會念主禱文,更喜歡返教會。透過禱告,Ronald兒子比平常更能表達自己,每當Ronald問他耶穌在哪?他都會拍自己心口,示意耶穌在他心中。在神的帶領下,Ronald兒子由會打人的小孩,變成乖巧、人見人愛的人。
「以關心的方式與兒子祈禱、唱詩、用言語表達愛。」
維護家庭基金父職事工發展經理黃格平(Kobe)表示,研究發現SEN孩子的家長,照顧孩子的時間通常長達二十年以上,Ronald正是二十年內三次放下工作照顧兒子。他欣賞Ronald為要更好照顧兒子,主動參加很多關於SEN的課程來裝備。
Kobe特別提到,SEN小孩如果由相同性別的照顧者照顧,會比較方便,這亦是Ronald的情況。面對兒子的未來,Ronald不再擔心,盼望他能開心過每一天。
(本文轉載自維護家庭基金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